丹心映警徽 热血铸团结——追忆用生命践行使命的民警崔文亮
时间: 2025-08-20 11:23:00 0浏览
新疆网讯(记者刘青霞)在乌鲁木齐市公安局达坂城区分局乌拉泊派出所值班室里,一本厚重的“为民簿”静静摆放,记录着民警们为群众办的每一件实事。教导员宋利平轻抚册页,眼神坚定:“崔所虽然走了,但为民服务的答卷永远没有终点。”
2025年3月18日,乌拉泊派出所所长崔文亮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年仅51岁。从警26年,他用生命践行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铮铮誓言,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公安事业与民族团结工作中。
党建引领,凝聚团结之力
崔文亮始终将政治建警摆在首位,创新构建“1+1+N”党建模式,累计开展学习教育7600余场次。他特别注重红色教育,将抗美援朝老战士黄保喜的家打造为“家庭党校”,通过“红色故事会”等形式让民辅警感悟初心使命。三年来,派出所开展各类主题活动80余场,参与1280余人次,“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深深扎根警心。
在队伍建设上,他推行“一人一策”培养计划。担任所长15年间,培养的6名所队正职干部中少数民族占3名,30余名辅警立功受奖。2010年入警的帕哈尔丁·拜克力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薄弱欲辞职,崔文亮每天督促其晨读夜抄,连“的地得”都反复教。如今已是巡控大队长的帕哈尔丁·拜克力含泪道:“没有崔所长拽着我,就没有今天的我。”这样的故事在派出所上演了20余次。
恪尽职守,守护万家灯火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是崔文亮的口头禅。他创新“专业+脚板”工作法,走遍辖区每个角落,累计调解纠纷7280起。“处理群众矛盾要像对待自家老人一样,既要讲法理更要讲情理。”这是他最常说的话。
2023年寒冬,两位八旬老人因纠纷闹僵。崔文亮把调解室变成“暖心茶话室”,握着老人的手动情劝说。连续三天,他白天实地丈量土地,晚上陪老人唠家常,最终用真情融化坚冰。这种“茶壶调解法”也成为乌拉泊派出所的金字招牌,近三年纠纷化解率达98.6%。
在案件侦办中,他展现出非凡智慧。2023年7月,他带领民警经过6天7夜艰苦摸排,破获价值20余万元线缆盗窃案;2011年侦办系列牲畜盗窃案时,辗转千里追回全部牛羊,为牧民挽回20余万元损失。
初心如磐,甘做群众贴心人
在崔文亮的工作日志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警察的荣耀不在于破了多少案,而在于守护了多少家庭的平安。”
81岁的独居老人陈玉兰突发急症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派出所的小崔”;77岁的马兰娇遇到困难时,崔文亮总是随叫随到。他的“特殊档案”里详细记录着辖区60岁以上孤寡、残疾老人的情况,每逢节日就自掏腰包请老人们聚餐。这样的故事,在“为民簿”上记载着近800件。
他创立的“三必到”工作法(重大节日必到、家庭变故必到、矛盾纠纷必到),架起了警民连心桥。辖区刑事发案率连续五年下降12%,群众满意度保持98%以上。
得知崔文亮牺牲的噩耗,97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黄保喜执意让家人搀扶着下楼送别:“我就在这里送送他吧,他是个好人。”77岁的马兰娇老人泣不成声:“他像亲儿子一样待我……”81岁的陈玉兰老人哭着说:“如果可以,我愿意替崔所长去死。”
8月中旬,派出所门前的雪菊虽已凋谢,但居民家中玻璃杯里仍飘着它所凝成的淡香——那是之前摘下的花瓣,如今正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芬芳。崔文亮生前种花时曾说:“花开了,让乡亲们摘一把,心里也甜。”这些在热水中重新舒展、无声沉浮的雪菊,恰似他26年警营生涯的写照——默默绽放,芬芳他人。
如今,乌拉泊派出所的民警们依然沿着他的足迹,在巡逻路上宣讲党的政策,在调解桌前传递法治温度。正如他生前常说:“民族团结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用心换来的;社会稳定不是等来的,而是靠实干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