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杰:父母官的由来与时代意义
时间: 2025-08-13 15:50:00 0浏览
南阳郡是我国汉代著名的大郡,辖域广阔,人口众多,沃野千里。南阳处于南北过渡带,夏秋洪涝,冬春干旱少雨的状况时有发生。经过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的发展,南阳“长藤结瓜”式水利灌溉系统已循序渐进形成。水利工程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还增强了人们的抗灾能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变革和多元化发展。而鼓风水排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冶铁业的繁荣,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先进的生产工具,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这两者的相互作用使得南阳在汉代成为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地区。西汉召信臣和东汉杜诗是南阳太守,他们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和经济,是形成“长藤结瓜”式水利灌溉系统推动者的代表,被百姓称之为“父母官”,这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关注民生、致力民生,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的理念,仍是我们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父母官”称呼的由来
“父母官”是古代对地方官员的称谓,源于西汉召信臣和东汉杜诗两位南阳太守,意为官员应像父母关爱子女一样治理百姓,体现儒家民本思想,现代社会已不常用,但“以民为本”理念仍具借鉴意义。
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水利学家。西汉时任南阳太守期间巡查治内地理状况,兴修水利,筑坝开渠,灌溉良田,终于使南阳郡内水丰地沃,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召信臣主持开凿的渠道,百姓们称之为“召父渠”。
据《汉书·循吏传》记载:“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行视郡水泉,开通沟渎,起水门提关凡数十处,以广灌溉,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民得其利,畜积有余。”在召信臣的督导下,南阳“舍农桑”和“游手好巧”者受到教育和感化,归乡务农。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召信臣带领郡民所修部分水利遗迹现今尚存,主要有召父渠、六门堤、上下堰陂、予山(今独山)下三十六陂、钳卢陂等。召父渠又名霞雾溪,由南阳漂河店疏白水入新野60里,灌溉3万顷以上田地,现仍为水利设施。六门堤,又名六门碣、六门陂,为穰县湍河截流工程,是召信臣任南阳太守时于元帝建昭(前38﹣前34年)间所建,“累石为堤,旁开六石门,以节水势”。启用时六闸全开,气势磅礴,灌溉新野、南阳5000余顷。《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曾记载:“六门陂,汉南阳太守召信臣以建昭五年断湍水,立穰西石塌,至元始五年更开三门,为六石门,故号六门塌,灌穰、新野、昆阳(朝阳)三县五千余顷。”钳卢陂是穰县又一大的水利工程,南北长八里多,东西宽三里许,占地90余顷。另外,像予山三十六陂、樊氏陂等都有颇大的灌溉面积,郡田的灌溉面积远过于成都都江堰的浇田面积。当时召信臣主持兴修的水利工程,使今邓州、新野、镇平等万亩良田受益。有的水利工程直到明代还在发挥着作用。直到现在,在邓州城东北的湍河两岸还遗存有汉代六门堤的夯土遗迹,在邓州腰店乡肖营村的湍河河道中还发现有大量与当时水利工程有关的带有题记文字的西汉刻石。这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使用,极大地推进了南阳农业的发展和南阳社会的繁荣。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在《南都赋》中生动描绘了南阳水利的盛况:“于其陂泽,则有钳卢、玉池、赭阳、东陂,贮水于民,亘望无涯……其水则开窦洒流,浸彼稻田。沟浍脉连,堤塍相輑……其原野则有桑漆麻苎,菽麦稷黎。百谷蕃庑,翼翼与与。”《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宣帝时郑弘召信臣为南阳太守,治皆见记。信臣劝民农桑,去末归本,郡以殷富。又云南阳好商贾,召父富以本业,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也,信矣!《光绪南阳县志》引张瑶《汉记》:家有贞妇,户有孝子,比屋连甍,不可胜数。由此可见,当时召信臣对南阳的治理达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的程度。因此,《汉书》称:“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
召信臣不仅大力兴修水利工程,也注重管理。为防止争抢水源,对均衡用水和先后用水都制定了规划,他“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分争”,这是我国最早的水利法规。因此,召信臣被称为中国农田灌溉管理之父。由于建设与管理并重,南阳水利得以长盛不衰,呈现一片兴旺景象。在一千四百年后的元代玉皇庙碑上,还记载着因召父渠而受益的南阳百姓广种水稻的盛况:“春雨桑麻,千家翠拥,秋风禾稻,万顷飘香。”召信臣所修水利工程百代流芳。
东汉时南阳郡太守杜诗,字君公,东汉河内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人,水利学家、发明家。杜诗自幼勤奋好学,青年时期更以“公平”闻名乡里。建武七年(公元31年),光武帝擢升杜诗为南阳太守。杜诗任南阳太守期间,他忠实地推行刘秀的中兴政策,爱民省役,兴修水利,广垦农田,发明水排鼓风用于冶铁,造水排用于提灌,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自然力用于工业生产的人。至魏晋时期,这一水力机械已经普遍推广。水排的发明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一大成就,对后世发展水力机械具有重大意义,它比西方水排的出现早了1200多年。
杜诗政绩卓著,不畏豪强,使农业五谷丰登,长年不衰,百姓更加富足。范晔在《后汉书》中曾赞道,南阳郡内“比室殷足”。《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汉史记循良吏称,南阳太守,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考当年德政,亦曰躬劝耕稼,开道沟渎,修治陂池,比室殷足,是二公者大都以兴水利为治平之要,至今书之史册,照耀千古。”
汉代南阳注重兴修水利,利用水灌溉农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经过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的发展,南阳“长藤结瓜”式水利灌溉系统已循序渐进地形成。西汉时期南阳太守“召信臣”被人称之为“召父”和东汉时期南阳太守“杜诗”被人称之为“杜母”。两位太守是两汉时期兴修水利,改进生产工具,强有力地推动了“长藤结瓜”式水利灌溉系统有序发展的代表。南阳“长藤结瓜”式水利灌溉系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老百姓逐渐过上了富庶的生活,召信臣和杜诗被老百姓称为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尊称为“父母官”,这也就是“父母官”典故的由来。
民本思想是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随着时代发展,“父母官”的称呼因可能强化官本位思想而逐渐淡化,现代社会更强调政府与公民的平等关系,官员应作为人民公仆,将群众利益置于首位。然而,其蕴含的民本思想仍为现代治理提供重要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时指出,“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在新时代学习南阳优秀官德文化,有利于增强各级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牢固树立为民、富民、乐民的思想观念,为了群众、理解群众、亲近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客观真实情况,汇聚民众智慧力量,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实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真正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全体党员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宗旨,努力让南阳人民的生活越过越好、越来越有奔头!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要持续推进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找准“小切口”、护航“大民生”,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造福于民。特别是对民生实事,要坚持项目化、清单化、节点化推进,确保定一件干一件、办一桩成一桩,让群众的笑容更多、腰包更鼓、生活更幸福。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要坚持依靠群众,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认真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少坐办公室、多走小街巷,少搞呼朋唤友、多加群众好友,主动“身”入一线、“心”连基层、“情”系群众,把人民群众的“问题清单”变成党员干部的“履职清单”,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南阳在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过程中,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行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强化亲民爱民为民情怀,将心比心体恤民情,尽心尽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谋幸福,当好人民群众的服务员。党员干部要将人民群众置于心中的至高无上地位,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如同春雨般滋润人心,用“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思维方式来规划和推进各项工作,竭尽全力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要将群众是否满意,是否认可,作为衡量工作价值的准绳。要做到心中常思百姓之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把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真心实意为老百姓谋福祉,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以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 王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