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写入政策 “智能经济”发展路线图划定
时间: 2025-08-27 00:19:00 0浏览
“人工智能+”有了重要指引。8月26日,《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对外公布,《意见》提出实施“人工智能+产业”“人工智能+民生福祉”“人工智能+消费提质”等重点行动,这也是“智能经济”发展首次被写入政策文件。在行动目标中,《意见》提出,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布局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
《意见》提出,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意见》围绕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等六个方面组织实施“人工智能+”重点行动。
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面,《意见》明确,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人工智能融入战略规划、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推动产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大力发展智能原生技术、产品和服务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底层架构和运行逻辑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原生企业,探索全新商业模式,催生智能原生新业态。
什么是智能原生产业?“智能经济的突出亮点是智能原生产业。”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人工智能处处长刘枝说,智能原生产业是从诞生起即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基因”创造的全新人工智能驱动产品、服务或商业模式。例如大模型驱动的内容创作平台、应对复杂状况的自动驾驶系统、高效自驱的智能体、灵活应变的通用机器人等。
同时,《意见》指出,要推动工业全要素智能联动,加快人工智能在设计、中试、生产、服务、运营全环节落地应用。加快人工智能驱动的育种体系创新,支持种植、养殖等农业领域智能应用。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决策、控制、作业等能力,强化农机农具平台化、智能化管理。加强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管理、风险防范等领域应用,帮助农民提升生产经营能力和水平。
此外,《意见》还提出,加快服务业从数字赋能的互联网服务向智能驱动的新型服务方式演进,拓展经营范围,推动现代服务业向智向新发展。探索无人服务与人工服务相结合的新模式。在软件、信息、金融、商务、法律、交通、物流、商贸等领域,推动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广泛应用。
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
在“人工智能+”消费提质方面,《意见》明确,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培育覆盖更广、内容更丰富的智能服务业态,加快发展提效型、陪伴型等智能原生应用,支持开辟智能助理等服务新入口。加强智能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娱、电商、家政、物业、出行、养老、托育等生活服务品质,拓展体验消费、个性消费、认知和情感消费等服务消费新场景。同时,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推动智能终端“万物智联”,培育智能产品生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打造一体化全场景覆盖的智能交互环境。加快人工智能与元宇宙、低空飞行、增材制造、脑机接口等技术融合和产品创新,探索智能产品新形态。
在“人工智能+”民生福祉方面,《意见》指出,积极发挥人工智能在创造新岗位和赋能传统岗位方面的作用,探索人机协同的新型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培育发展智能代理等创新型工作形态,推动在劳动力紧缺、环境高危等岗位应用。大力支持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激发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和再就业活力。加强人工智能应用就业风险评估,引导创新资源向创造就业潜力大的方向倾斜,减少对就业的冲击。
《意见》提出,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创新智能学伴、智能教师等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推动育人从知识传授为重向能力提升为本转变,加快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智能化情景交互学习模式,推动开展方式更灵活、资源更丰富的自主学习。鼓励和支持全民积极学习人工智能新知识、新技术。
《意见》还提出,探索推广人人可享的高水平居民健康助手,有序推动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医保服务等场景的应用,大幅提高基层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和效率。推动人工智能在繁荣文化生产、增强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交流中展现更大作为,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创作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元素和标识的文化内容,壮大文化产业。
建设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
《意见》提出,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搭建行业应用共性平台。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时表示,此举将沉淀共性能力,大幅降低应用创新门槛。
该负责人介绍,应用中试基地是加速人工智能应用规模化、标准化、体系化发展的共性能力平台。结合“人工智能+”六大重点行动,通过在制造、医疗、交通、金融、能源资源等重点领域布局应用中试基地,汇聚行业资源和相关产业能力,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推广应用成果、孵化创新主体、打造开放生态。
谈及这批应用中试基地的作用,负责人表示,一是聚焦共性问题,带动促进行业效能提升;二是打造共创平台,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是沉淀共性能力,大幅降低应用创新门槛;四是培育共赢生态,促进行业创新范式变革。
此外,《意见》指出,强化政策法规保障。健全国有资本投资人工智能领域考核评价和风险监管等制度。加大人工智能领域金融和财政支持力度,发展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完善风险分担和投资退出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政府采购等政策作用。
北京商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