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湟中,有这么多的地方吸引你~
时间: 2025-05-20 13:17:00 0浏览

巍巍昆仑,浩浩湟水。在河湟大地的璀璨版图上,湟中区宛如一颗温润明珠,承载千年文明积淀,闪耀时代发展光芒。近年来,湟中区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产业为引擎,以旅游产业为抓手,以体育产业为纽带,补短板、强弱项、优布局、提品质,形成“以农促旅、以文塑旅、以体兴旅、以商活旅、以康助旅”的发展格局,带动“农体文旅商康”产业全面发展。

文脉绵长:千年河湟的精神根脉
“汉家烟火起湟中”,湟中区作为河湟文化的发源地和核心区,是“卡约文化”“西羌文化”的摇篮,是古代南“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重镇,自古以来聚居着汉族、藏族、土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等25个民族,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河湟文化、藏传佛教文化、昆仑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积蓄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著名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也坐落于此,被誉为艺术“三绝”的酥油花、壁画、堆绣,更是藏族艺苑中的奇葩,为河湟文化传承、发展、繁荣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明清至今,更是形成了以塔尔寺酥油花、加牙藏族织毯技艺、湟中堆绣、湟中千户营高台、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塔尔寺花架音乐等为代表的,具有地域鲜明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西宁市非遗产品及产业聚集区,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产业勃兴:全域文旅的融合绽放
湟中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资源和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2021至2025年间,湟中区累计争取国家级、省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647万元,为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培育双轮驱动,现已建成规模化非遗工坊17家,成功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示范基地11个,培育文化企业148家、个体经营户155家,带动就业6000余人,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文化产业链。其中,“八瓣莲花”文化品牌荣获全省首个文化产业类全国驰名商标,实现了工艺品从创意设计到市场终端的全链条发展,推动了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李家山镇食用菌、群加梅花鹿产品、玉拉草莓等特色农产品出圈出彩,成为湟中“六业”融合发展重要支撑产业。11家A级旅游景区,13个国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7家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星罗棋布,带动湟中全域旅游蓬勃发展。
如今,湟中区已形成“以农促旅、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全区将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政策集成,探索一条集农业、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新路径,以特色产业激活全区文旅“一池春水”。
传承创新: 非遗保护的生动实践
文化传承,是湟中区发展文旅的灵魂所在。在非遗保护传承的道路上,湟中构建起四级保护体系,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6项、传承人8名,省级非遗20项、传承人33名,市级非遗16项、传承人18名,区级非遗97项、传承人85名。建成“八瓣莲花”非遗传承体验中心等设施,并设立湟中非遗精品馆、传习所,形成“保护—传承—展示—创新”的完整链条。2012至2024年期间,累计举办各类非遗专题培训班近100期,涵盖传统工艺、表演艺术等多个门类,培训从业人员超过7000人次,有效提升了传承人群的专业技艺水平,扩大了传承队伍规模。自2017年4月启动“非遗进校园”工程以来,已在全区各级学校开展湟中堆绣、河湟锅庄、湟中农民画等8项非遗课程1000余课时,覆盖学生4.5万人次,并成功举办4次集中成果展演活动。这一创新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荣获“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一等奖、青海省“非遗进校园”十佳优秀案例等多项荣誉。


数字化保护为非遗传承插上科技翅膀。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档工作,用文字详细描述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2万余张图片、30万字文字材料、500分钟视频,将非遗的点点滴滴永久保存。通过“中国青海·发现青绣5万件数字化工程”,整理收藏青海地区民间传统绣样绣片3万余件(其中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占一定比例),各民族枕顶、钱包、烟袋、腰带等老物件近2万件。借助青海省“文化记忆工程”项目,对加牙藏族织毯技艺、湟中农民画、河湟皮影制作技艺、鲁沙尔高跷等4项进行数字化记录,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非遗制作现场,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拍摄的《塔尔寺酥油花》《加牙藏族织毯技艺》等10部非遗项目专题纪录片,以生动的画面、感人的故事,展现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塔尔寺酥油花展通过网络直播,超56万人次在线观看,网友们在评论区纷纷点赞,赞叹酥油花的绝美,传统非遗打破时空界限,走向世界。
融合共进: 乡村振兴的湟中路径
当下,湟中区正以第二届青海省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积极谋划、主动作为,锚定建设“六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的目标,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推动文化体验、旅游观光、体育赛事、休闲农业与高原康养等多业态深度融合。政策的春风化作滋养产业的甘霖,资金的注入成为激活发展的源头活水,湟中文旅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

丰富多样的文旅活动与体育赛事相继开展,南佛山花儿会湟中区分会场活动等传统民俗活动让文化活起来,“乐游湟中·森林拾趣”湟中森林徒步游等体育赛事活动让旅游动起来,“藏韵群加·全域芳华”全季旅游启动暨第十届金露梅旅游艺术系列活动启动仪式等乡村旅游活动让乡村美起来,“乐游湟中·寻味河湟”湟中区第二届河湟文化美食嘉年华等专项文旅活动让品牌亮起来,全方位展示文旅融合新成果。
青海首部沉浸式旅游演艺剧目《天域天堂》即将首演,迎宾路步行街提升改造项目稳步推进,湟中区将打造集非遗工坊、文创手作、河湟美食、藏医康养等多业态融合的创意街区,构建“农体文旅商康”融合发展新模式。“非遗+旅游”创新模式打造河湟遗韵非遗旅游线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推动古老技艺与现代旅游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风劲帆满图新志,砥砺奋进正当时。湟中区将以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完善公共文化设施、补齐旅游设施短板、创新文旅发展业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强化文旅宣传推广、整治旅游市场乱象,持续塑造湟中文旅IP,全力谱写河湟文旅发展的崭新篇章。
编辑: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