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地都镇:广东财经大学古村焕彩实践团再赋三村振兴诗画新篇
时间: 2025-09-03 16:32:00 0浏览
重访地都镇:广东财经大学古村焕彩实践团再赋三村振兴诗画新篇
为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号召,近期,广东财经大学“古村焕彩”实践团再度来到地都镇,开启2025年暑假第二次实践交流之旅。实践团深入大莲、土尾、青屿三村,接续“倚水兴村——基于四维度的智慧文旅助力地都倚水三村古韵焕彩”的题,以深度访谈为笔、项目推进为墨、成果调研为砚,在古村的肌理间进一步发掘文旅瑰宝,打磨文旅融合的精妙方案,不断绘就“文化铸魂、产业赋能、法治筑基”的振兴蓝图。

深耕法制建设,探索校地共建模式
为进一步谱写乡村和谐新篇章,古村焕彩实践团以法治服务为抓手,深化校地合作,聚焦基层服务创新,7月15日,法学院辅导员吕锐老师带领实践团与地方团委负责人就暑期实践工作展开深入交流,在明确了项目实践计划的基础上,探索校地共建新路径。团队计划创新采用法学院与镇一级合作模式,直达基层一线开展法治宣传与普法工作。利用寒暑假组织潮汕籍法学院学生参与基层调解,助力地都法治建设。

围绕上述目标,团队持续深耕地都镇乡村振兴的法治实践,继第一次实践开展普法宣讲活动后,团队结合土尾村的实际需要,于7月25日再次举办有关乡间纠纷的法治宣讲会。前期,成员针对受众的特点,设计了涵盖常见纠纷的法治宣传册,内容通俗易懂、针对性强,深受干群喜爱;宣讲会上,成员们用家乡潮汕话讲解纠纷类型、解决方法及法律知识,强调法治对维护权益和促进和谐的重要性。
此外,实践团还专门采访了土尾村调解员,大家更深刻认识到基层调解的重要性,明白了基层调解并非照搬书本理论,而是要注重结合农村实际灵活处理,了解到调解工作不仅是解决纠纷,更是修复关系,帮助村民重拾信任与温暖。团队计划将经验带回学校,完善宣传册,为更多乡村提供法治宣传服务。


图4、5为实践团开展法治宣讲会现场。陈泓宇 供图

图 6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土尾村调解员。邓子岚 供图
扎根历史记忆,筑牢爱国主义教育
对于揭阳地都镇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挖掘工作,广东财经大学“古村焕彩”实践团为了获取更为珍贵历史素材,特意在实践中走访了一位91岁老人,他讲述了从长辈处听闻的抗战往事,为当地抗战历史提供了重要佐证。
据当地老人回忆,1943年(时年八九岁)曾听闻“七日红”抗日队伍途经此地,周恩来等革命先辈亦曾驻足。这段历史源于1927年南昌起义后,周恩来、朱德等率领起义部队南下广东,9月23日进驻潮州城,虽因敌众我寡于9月30日撤离,仅历时七日却影响深远,史称“潮汕七日红”。
这些历史记忆为地都镇后续推动狮尾山烈士公园规划提供了的关键素材。实践团结合地方需求,提出系列规划构想,旨在通过差异化设计,打造兼具纪念意义与公众体验感的场所。规划方案将爱国内涵与多元体验有机结合,不仅为爱国教育拓展了新载体,也为地方文旅发展增添新动能,有望成为兼具社会文化价值与民生意义的标志性项目。

图 7为实践团在先烈家属家中采访。涂茜 供图
古村遗风焕彩,厚植传统文化土壤
为进一步深耕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实践团再度来到地都镇土尾村,继续为当地青年英歌队提供支持,协助完善英歌舞宣传视频的素材拍摄和后期制作,并对队员进行了补充采访,以持续行动为英歌舞这一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添薪加火。此次合作,实践团不仅用镜头更精准地捕捉到英歌舞的刚劲之美,更记录下土尾村的年轻人在文化传承道路上的成长与蜕变。镜头之下,英歌舞的刚劲雄姿被赋予更鲜活的表达;访谈之间,传统文化与青春力量的碰撞愈发动人。接下来,实践团将带着新的素材回校,进行后期剪辑,让这门非遗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确保把当地守护民俗文化的本真底色,和年轻一代的传承故事,通过视频穿透屏幕,直抵人心。

图 8为实践团成员采访青年英歌舞队员。陈泓宇 供图
实践团还着手为青屿村里的闲置墙面绘制特色墙绘。墙绘内容丰富多样,既有融合了地都镇特色的艺术字体,又有刘氏公祠、青屿蟹、青屿渡口、房屋建筑等本土元素,彰显村落独特韵味。经过数日努力,原本单调的墙面变成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文化画卷,为青屿村增添了别样的艺术气息。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广东财经大学“古村焕彩”实践团以青春之力浸润乡土,让前期规划的蓝图在田埂街巷间渐次铺展,为地都镇三村的振兴之路再添新韵,让古韵乡村在时代春风里持续焕发新的生机。接下来,“古村焕彩”实践团将持续发力,深化与三村的协作,全力推进文化传承、法治宣传、文旅融合等多元项目,为地都镇“百千万工程”实施和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力,让地都镇的村落于智慧文旅浪潮中绽放新光彩。